《巴黎圣母院》有感!
夜灯的光辉褪尽,我在黑暗中幻想着未曾谋面的巴黎圣母院钟楼。本是被《巴黎圣母院》封面上舞姿妙曼的吉卜赛姑娘吸引,我却在反复品读后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。
初读一遍只是惊异于雨果先生那伟大的构思。我多次为剧情的奇异暗自叫绝。对我而言,这部浪漫主义小说满足了我所有的情感需求。对卡西莫多的同情,对浮比斯的厌恶,因为克洛德而咬牙切齿,因为麻袋女而红了眼眶,都化作日夜对那所哥特式建筑的向往。想去看一看麻袋女居住了十多个年头的河滩广场上的伶仃一隅,想去听一听卡西莫多所热衷的钟楼发出的呐喊,想去摸一摸克洛德的炼金屋里的“命运”一词——就是这样一个希腊单词,才构出如此宏观的千古绝篇。
再读一遍,读出了爱斯梅拉达身上寄托的不同感情。开篇的流浪诗人与她的“摔罐成亲”,那自然算不了什么的,只是为了在乞丐王国里活命罢了,荒诞又愚蠢,只是出自爱斯梅拉达的善良相助。后来她遇见了浮比斯。那英俊“深情”的骑士队长,骑着白马揽起惊慌的爱斯梅拉达,便成为了她至死热爱的太阳。他流连于酒肉世界,她满心柔情地念着“浮比斯”;他一心想占有她的身体,她却为了他的爱情要放弃十六年的信仰。这无疑是爱斯梅拉达的悲惨之一。仅是因为其外貌英俊,却甚至爱斯梅拉达上了绞刑架。我由衷地气愤浮比斯的虚伪。而主教代理克洛德,则是疯狂不堪的占有欲。若不是他,可怜的、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又怎会被追捕?他虚伪的假清高与“得不到就毁掉”式的爱情,比浮比斯更值得唾弃。
卡西莫多的感情我读不懂。在为爱斯梅拉达惋惜的同时,我便再次读了几遍《巴黎圣母院》。
我便开始在每次“银币化成枯叶”的情节时,期待着卡西莫多将爱斯梅拉达带走,期待着那句富有魔力的“圣地”!我便读懂了他的爱。他不顾一切的、至高无上的爱,跨越了金钱、相貌以及他自身。从人群中善良的一碗水开始,到石洞中温暖的一对尸,化作尘埃,也无法停止!这样的爱,也让我迷恋上这位悲剧人生的敲钟人。
起初光是读雨果先生对他的肖像描写,就让我想象到那可怖的神态。蓬乱的红发、残缺的眼睛、似镰刀胡乱拼凑的双腿、驼背、耳聋。这样的男主角我当然接受不了。哪怕相貌平平也好,可他却天生是上帝发怒时的作品。
在我看不惯他的丑陋时,我自己却因贪玩将半边脸颊刮了好长一道伤口,就像爬了一条大虫那样恐怖。我无法遮盖住这条伤口,便每天接受着别人异样的眼光,心里也似爬了条虫。恰逢我读到选举丑大王。大概我就理解了卡西莫多。书中说他似有得意,但被众人注视着并不美丽的长相,定然是一件不悦的事,所以我在别人尖锐的目光下,品出了卡西莫多。并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外貌而去片面地评估他,也许在狰狞的脸上也会写满希望和光芒呢?我读懂了卡西莫多内在的纯粹灵魂,也读懂了他殉情石洞的浪漫主义。
夜灯的光辉褪尽也无法掩盖他的灿烂,人们的命运即使悲惨,也活得伟大、壮观。读你,让我泛起了以卡西莫多为中心的爱意、同情与尊敬。
每一次读读《巴黎圣母院》都有不一样的感觉,可能是每一次的了解和看问题的角度和想法不一样,这也是为什么读一本好书要不断的深入研究的原因了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